我的观点

为什么近两年走红的乐队都是类似落日飞车 橘子海 deca joins这种混响开的很大的乐队?

音乐是最真实的东西。

多数人听音乐都是一个人插着耳机去听的,是下意识的行为,几乎承受不到来自社会方面的压力。

所以听得最多的,通常就是最喜欢听的。

没有人会独处时自己跟自己去喊某种主义。

当你一个人听惯了某种音乐,自然会产生倾向性。

也会产生一些排他性。

例如古典乐更理性,尤其是巴赫。

摇滚乐更感性,例如枪花。

而通常来说,一个人习惯如何思考,就会听何种类的音乐,而这种音乐反过来又加强了这种倾向。

我年轻时喜欢思考,所以听很多古典。

年纪大了反而讨厌思考,所以听摇滚很多。

橘子海是很好听的乐队,它适合很多场景,三五好友聚会,沿着海边开车,满分的氛围背景乐。

而万青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乐队,要仔细听歌词,你才会感受到其中的力量。

但仅仅听歌词还不够,你要了解万青主唱的生活经历,还得了解一点八九十年代的历史,同时你性格中要带有几分悲剧的底色,才能真正理解他的歌。

在我看来这就是本质性的差别,万青不仅仅是让你觉得好听,他潜意识里让每一个歌迷关心这个社会,歌曲不仅仅是一个情绪化的东西。

不过这引起了另一个问题。

蕴含在音乐中的思想的价值是什么呢?

或者换句话说,音乐是否应该承担社会的责任,而非仅仅是发泄一种情绪?

作为普通人,小人物。

你对社会的制度进行批判,对历史进行反思,但等你回归现实,发现能安慰你的只有游戏,抖音,只有连续的廉价的多巴胺。

这有几分可悲吧?

在我看来,深刻是一种使命,小人物,是没有这种命运的。

当然,你可以去争取。

没有人想当多巴胺的奴隶,每个人都想去改变世界。

但这世界不需要那么多人去改变,几个人改变世界,更多的人当一个螺丝,这才是现实的配置。

所以对于小人物而言,思想又有什么用呢?

我想是没用的。

如果思想无法落实,自然会沉积为情绪,而愤怒便是情绪之一。

就像草东唱的,我想要说的做的,前人们都说过了,做过了。

愤怒,夹杂着些许无奈。

草东是幸运的,他们敏锐的感知到了这种情绪,用音乐表达出来,然后他们便不再是小人物了。

就像周杰伦现在写不出好歌。

环境变了,人变了,心变了。

而更多的无法改变自身命运的小人物,应该做的是让自己活得开心点,不要去思考什么宏大的命题。

因为想不明白,因为无法实施。

多关心自己。

没人喜欢愤怒,愤怒也无法持久。

所以城市里的多数人们,选择更舒服的一种音乐,就像是题主说的这种,混响开得很大,同时用合成器捏了不少梦幻音色的音乐。

梦幻,迷离,不清不楚,过度情绪化,遗忘现实。

他们的词有人看来是无病呻吟,没有具体所指,充满淡淡的感伤。

不过,这一代在城市成长起来的人不就应该这样吗?

缺少机遇,缺少苦难。

没有经历过太深刻的东西,最让人感伤的无非是失恋或者离开父母。

这不是堕落,而是趋势与潮流。

我认为音乐不过就是音乐,以思想性反叛性来分高低的话,我觉得这不是音乐该有的标准。

因为音乐无法深刻,哪怕是我认为歌词深刻的万青。

在我看来,音乐只能表达情感。

如果真想在这个年代追求深刻,应该去研究马哲。

可惜研究马哲在我看来也不过是中世纪神学院的教授。

那时的他们醉心于这样一个问题。

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

我不知道,也不在乎。

文字也好,音乐也好,能给人安慰就很好了。

非要把它们提到一个很高的层面上,我无法认同。

说到底,艺术家写一首歌,不过是为了自己的情绪。

没必要捧得那么高。

我对世界报以悲观的态度,包括我自己也一样。

我想我们都很善良,不过我们善良的对象是抽象的人的称谓,而非具体的人。

不过非要持有某种价值观的话,我想是多关心身边的人,仅此而已。

戴金岑
共产主义者
查看“戴金岑”的所有文章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