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简单,因为爱情本身就是工业革命后,城市中产阶级硬生生捏出来的一个神话。
在农耕文明和封建时代,无论是中国或欧洲,爱情都是一个不大上得了台面的东西,因为爱情而结合,那更是离经叛道,提都不能提的禁忌。因此,你可以理解为何《西厢记》是当代的爱情经典,但放到三百年前的《红楼梦》时代,林黛玉无意间说了其中的两句诗词,就要被宝姐姐拉下去单独审问责骂。
在人类历史的很长一段时期,婚姻,或者说男女的结合,功利性和目的性是绝对导向。贵族家庭需要结合来完成资产整合和繁衍子嗣,比如大名鼎鼎的哈布斯堡家族;平头百姓也需要结合来共同抵御风险,降低生活成本,两个人搭伙过日子,怎么都比一个人强不是?
爱情是什么东西?爱情能帮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拿下勃艮第的领地吗?
事实上,爱情是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荡平旧世界,城市中产阶级开始兴起后,才被大肆宣扬,捧上神坛的东西。如今看来情节和文字都颇有些幼稚的《简爱》,为何能成为世界名著?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它在“精神共鸣”和“爱情至上”的造神运动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否则,你如何解释一个富有的贵族乡绅会和一个一文不名的家庭女教师结婚?
连作者也觉得这个结合太过bug,因此在结尾添了一笔:简爱继承了亲戚的大笔遗产,罗切斯特成了残疾人,这样看上去才好一些。
19世纪中期的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就是因为“爱情”结合的典范,但时人对他们的评价都是,女王的婚姻和生活趣味太过“中产阶级”,不够贵族范儿,这评价多少都是带了点贬低在里头的。
所以说爱情只是一个捏造出来的神话。就跟“结婚必须买钻戒”一样,说着说着,大家都真信了。
那为什么说“爱情”二字充满了中产阶级的生活趣味?中产阶级拥有的资产毕竟没有世代累积的贵族老爷们那么多,需要通过结婚来不断地做大做强;但又不可能接受自己完全和底层人们一样,结婚只是“搭伙过日子”——于是乎,既要一点财产,又要一点精神的“爱情婚姻”,就这么诞生了。
鉴于中产是社会主流,或者说,是我们追求社会健康发展的主流,那么爱情,自然要被捧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
但讽刺的是,我们看得更多的是“彩礼是三十万还是五十万好”“婚房是不是要写两个人的名字”“一线土著女找外地男是不是吃亏”等话题,我们的讨论,从来都跟爱情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