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观点

为什么我觉得严格遵守8小时工作制更能促进消费

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靠外贸驱动,而非消费驱动。消费,是在这几年全球化退潮、中美贸易战等世界变革下,才临时推出来的一张挡箭牌。

在外贸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消费的终端是在国外,而非国内。

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分给中国的经济角色,就是世界工厂,是生产者,只需要负责生产加工和出口。因此,压降工薪收入,延长工作时间,避免劳动力因满足于其生活水准而丧失劳动欲望从而脱离世界工厂的生产线,这是促进社会生产加工的有效手段。

所以说,一直就是欧美的消费在带动中国的生产,从而拉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但是,现在问题来了,贸易脱钩了。

原来国外的那个消费者不见了,那国内的生产品,自然就没有销路,产能就过剩了。

怎么办?所以需要拉动内需。试图将这些卖不出去的存货,卖给国内的消费者,再用国内的消费带动国内的生产,最终实现一个正向的发展。

其实以国内的人口体量和市场规模,确实是可以实现“消费-生产”的经济内循环的。这是中国作为唯一的人口、国土、经济三大国的优势,得天独厚的。

但是,问题就出来了。

前文提到,中国用以促进社会加工生产的工具,是鞭子,而不是糖果。

在那样的国情下,劳动力与劳动报酬是不成正比的,国民并没有享受到国家经济发展的等价收益(注意,不是没有,只是没有等价)。更甚者,为了更有力的实现鞭子效应,制度和政策都默许和纵容了一些压迫和剥削的存在。

这也导致了国富民穷的尴尬现象,也产生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企业的加班氛围被资本主义国家的罪恶资本嫌弃的笑话。

总而言之,就是中国在世界工厂的时代,并没有妥善处理经济发展所获得的收益分配均衡问题。

在那个狂飙猛进的时代,国民并没有积累下相应的资产,因此也并没有相应的能力去承担起社会消费者的角色,从而带动社会生产。

再回到原问题,答案便呼之欲出了。

严格遵守8小时工作制,并不能促进国内的消费,这对于国家经济而言是无收益的,至少短期内无收益。而任何制度和政策的变更都是存在风险的,所以,骤然间要求严格遵守8小时候工作制,是有害而无利的。

而基于资本的逐利性,在制度和政策的默许和纵容下,无节制压榨劳动力的现象是不可能得到改善的。

生产加速,消费停滞,产能过剩就这么形成了。

戴金岑
共产主义者
查看“戴金岑”的所有文章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