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观点

爱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我认真观察过婴儿,婴儿在口欲期,很多东西都会放嘴里企图吃掉。

口欲期的婴儿其实不会时时刻刻饥饿,而这个吃掉,就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行为。

这是一种“万物归我”化,即最初的“占有欲”,让周围的一切,成为我的一部分。

这种占有欲是一种心理生存的萌芽。

在同时期还有一个现象,即婴儿对于一些体积过大,或者不便吃下去的物体,会进行拿捏和控制以及破坏。

这是一种“掌控欲”,即“心理生存”成功之后的“心理存在”萌芽。

我“吃”我“占有”,是因为我需要生存。当我满足“生存”之后,我成功的“存在”了,此时就要巩固和宣誓我的存在,即支配眼前的物体,拿捏,摔打破坏,都是一种宣誓。

当然这是一种潜意识,婴儿本身并不知晓。

这两种婴儿时期的基础心理结构,会陪伴我们一生,以至于我们一生的行为,都会一直受到这两种基础心理结构的影响。

而世俗之爱,就是这两种心理结构的延伸。

母亲对孩子的爱,最初来自于“共生”,即孩子本身是母亲自我的一部分,其次由于分娩的过程中,母亲会受极大的生理和心理痛苦,从而发生“富兰克林效应”,母亲养大孩子的过程,更是“富兰克林效应”的不断加深,因此,与其说母亲爱孩子,更应该说,母亲爱的是自己的分身,这个分身会随着时间越来越真实,最后母亲自己成为一个虚影。

而父亲对于子女的爱,在“富兰克林效应”之外,较多的是一种对“生”的原始眷恋和对“死亡”的对抗。

即子女是我的延续。

而对于父系原始传承的我们,就会产生重男轻女的思维(当然这不是唯一原因)。

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男女或同性之间的爱,必须有性作为启蒙和引导,而引导成功之后,这种爱情则是婴儿期的“心理生存”“心理存在”的成熟翻版,也许我这么说,把爱情的浪漫唯美抛之脑后了,但从第一性原理上,爱情确实是这么来的,至于我们后天如何加工,如何对待,如何浪漫与悲伤,都是“开放游戏”,任你选择,但基础代码是不变的。

爱情里的“心理生存”让我们彼此都有着占有欲。我们互相都在用“嘴”含着对方,所以大家都喜欢亲嘴咯 。

心理生存在实现的过程中,是一种双方互相成就彼此,互相“喂食”的过程,你认可我,我也认可你,你喜欢我,我也喜欢你,你要我,我也要你,那白天么么哒,晚上就合体啪啪啪。

这个时候人是快乐的,如同婴儿吃掉了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成了他的一部分。

在过了这个时期,紧接着过渡到心理存在,这个时候,恋爱双方都互相成为彼此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所以失恋的痛苦,就是对心理结构撕裂的痛苦,一个人感受到自我的割离和撕裂,这很可怕。

心理存在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动作,因此就有了PUA一说,这里会有控制欲,掌控感的产生。

而经受时间考验的伴侣的爱情,基本上早已转化,转为类似于“亲情”的感情,这种感情即双方已经共生,互相已经成为彼此心理结构的一部分。即已经达成“心理生存”和“心理存在”,成为一种《肖申克的救赎》中“体制化”的存在。这涉及到心理环境结构,不多展开了。

综上所述,世俗爱情的本质是人类心理结构的产物,尽管如此,但人毕竟不是AI,我们依旧可以产生千变万化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以此来体验人生百态。

可能有人注意到我上面谈论的是世俗爱情,最后我提一下非世俗之爱,即真正的爱。

真正的爱,并不来自于心理结构,而来自于理性,来自于智慧,来自于灵魂。

真正的爱如果发生在两个人身上,那么这个人必然是一个从心理上极为成熟的个体,可以做到清晰的看透自我,并掌控自我。

真正的爱,不在于控制,不在于占有,就像仇恨可以放下,真正的爱,也是拿的起放的下。

如果说耶稣,佛主,菩萨爱世人,这一定是真正的爱,它来自于理性,来自于智慧。但我想说,耶稣,佛主,菩萨的爱世人,都是单相思了,因为爱是互相的,世人达不到这种理性和智慧,因此毫无反馈。

超越心理结构,并从理性上人格独立,独立于整个世界,当人可以做到这一点,也就平等于耶稣佛主和菩萨,这个时候,才可以理解和互动真正的爱。

以上就是世俗之爱与真爱。

戴金岑
共产主义者
查看“戴金岑”的所有文章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