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观点

新加坡能取代香港的金融地位吗?

金融中心需要国际货币站台,香港的背后有人民币,新加坡的背后有什么?

大家都知道香港的发达来源于自由港的定位,但是到底啥是自由港,估计很多人就说不上来了,我们花点时间把这事说透了,懂了自由港,你就能理解之前香港发生的很多事情。

这事要说也不复杂,从字面上也能看出来,自由港的特点就是自由,有点像大号国际自由市场,里面可以自由摆摊,也有城管转悠,但是只维持秩序,不收管理费,只要你卖的不是毒品,枪支这些违禁品,那就没人管你。

世界各地的土特产都能在市场找到,而且因为没有关税,价格比其它地方便宜不少。甚至有些正规渠道买不到的东西,只要你出钱也能搞的到。比如鹰酱给兔子搞封锁,兔子想买点高级货就可以通过香港运作,钱给够了,自然有人能给你搞定。这事不多说了,大家自行体会。

当然了,作为国际自由市场,还有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货币兑换。

我用人民币买土耳其的地毯,人家也不收啊,所以市场必须提供货币兑换服务,保证任何时候你都可以用人民币兑换成里拉。

主流国际货币完全自由兑换,这也就是香港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金融中心。

如果只是简单的货币兑换还不能被称为金融中心,金融中心最重要的作用是给借贷和放贷的人提供一个撮合的渠道。

所以香港还拥有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股市、债市、期货什么的,而且是世界性的,只要你能忽悠,你可以从全世界寻找投资。如果融资成功,可能你的债主是德国人,债务是美元计价,但是你实际拿到手的是人民币。对投资人来说,只要我看好这个项目,甚至我都不用现场,也不用认识操盘的人,哪怕这项目是在非洲的穷山沟里,只要能盈利,金融中心能保证我投入的是欧元,盈利也是欧元计价,金融中心替你完成这中间复杂的换算和交易。

总的来说,这个大市场就是个大中介,把世界各地的买家和卖家、投资者和创业者集中到一起,给他们牵线搭桥,如果成交,市场从里面抽点佣金,当然这个佣金非常低,作为市场的经营者,主要是走量,讲究的是薄利多销,只有低价把全世界的买家卖家吸引过来,市场有了人气才能形成正向循环,所以表现出来就是税收政策尽量简化,税收额度尽量优惠。

香港的赋税便利程度世界排名第三,在亚洲排名第一,整体营商环境世界排名第五。

可能有小伙伴要问了,看起来好这自由港不复杂,找片空地圈起来,雇两个人看着,多设置几个摊位就行了,套路这么简单咱们多搞几个好不好?

这个真不好搞,自由港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首先得有深水港,保证货物能顺利运过来。有点像我们开自由市场一定选择闹市是一个道理,闹市道路四通八达,货物进出节省时间。如果你把市场开到山上,大件货物还得用骡子驼上山,那自然也就没人去了。古代那些靠贸易起家的城市基本上都在交通枢纽地区,现代货物运输主要靠船运,所以深水港就是贸易城市的标配。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就是一个深水良港。

然后就是得保证交易安全。这里面又分两层意思,第一是市场不能处在战乱区。如果你的市场旁边就是黑社会的堂口,下班回家的时候随时可能有人给你一闷棍,把你一天的血汗钱卷走,这市场你还敢来吗?所以这种市场必须在政局稳定的国家,像俄罗斯、叙利亚,以色列这种随时都会抄家伙跟隔壁邻居干起来的国家,肯定是不行的。香港之前被英国殖民,后来回归祖国,中英都是大国,镇场子问题不大。

第二是市场规则必须说清楚,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要非常明确。而且城管必须有信用,规则定好以后不能随便修改,否则我把全部身家压到市场里,你忽然改了规则,说这是非法所得要没收,那也没人敢来。这也是香港为啥一直强调自己是法制社会,反对政府干预的原因。法制社会就是一切按规则行事,画好红线和规矩,照章办事我的资金就是安全的;政府就像是城管,定好规则让大家自由发挥,能不能发达全靠个人能力,但是城管不能亲自下场经营,否则就是既做裁判又当运动员,市场也就没有公平可言。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营商环境,

大家注意一点,大多数香港人都认可小政府是香港能够发达的最重要原因,所以对政府下场操作这事非常敏感。比如98年金融危机,索罗斯疯狂攻击港元和港股,眼看几十年的财富就要被一波带走,港府居然还在纠结到底要不要下场救市,当时的财政司司长曾荫权是流着泪下令动用财政力量托市,他觉得动了自由经济的基石,有很强的负罪感。有点像都快被劫匪打死了,还在纠结撒石灰这种招式算不算下三滥,对错先不说,香港人对自由经济的迷恋可见一斑。

这也是香港人为什么特别反感中央干预的原因,也是最近几年香港乱象的根源,咱们后面再详细说。

有这两个条件,也就具备了自由港的条件。但是能不能发达起来,关键的一点是有没有强大的市场支撑,有点像发家致富一定得先有资本一样,这第一桶金非常重要。香港自由港的地位从英国殖民开始就有了,之前一直不温不火,依靠美国产业转移混了个亚洲四小龙,日子过得不错,但也完全没到有钱任性的程度。真正暴走其实是改革开放以后。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发生一个大的转型,工业体系从苏联架构转向欧美架构,但是由于政治制度、法律体系,观念都不一样,互相直接完全没法通话,需要一个中间人牵线搭桥,这时候香港站了出来,承担了中国大陆和西方接轨的桥梁。作为一个中间人,只要有交易就有抽头,所以香港也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吃了这波红利。

有点像一个自由市场一直半死不活,忽然入住了一个大商家,这个商家有资源有市场,大家都愿意和他做买卖,四面八方的生意人都被吸引过来,可不是市场也越来越红火了。

香港的经济有60%以上都跟和大陆有关。如外企投资中国,往往选择从香港转一道手,一方面是因为香港法制健全,外汇市场开放,资金进出比较自由,另外一方面,从香港转手能够节省一大笔利润。比如最简单的加工业务,也就是咱们传统的两头在外,如果进出都通过香港转口,一进一出的利润就留在香港,对外企来说,因为香港税收低,这部分利润就可以少交税。对我国来说,表现出来就是原材料价格高,成品售价低,利润空间被压缩,省出来的利润产生的税收贡献给香港。所以我们单看外资在国内好像没赚什么钱,但是把香港这个中间环节也算中,整体盈利非常可观。当然了,这事看起来好像是外资占了我们便宜,实际上三方形成的一种共生的状态,对三方都有利,如果没有香港这个中间商,可能人家都不会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让香港从中抽头,其实就是一种制度成本。

至于金融中心的地位,更是跟中国有关。熟悉金融的小伙伴应该知道,世界上主要的金融中心背后都有国际化国币打底,事实上本币国际化是形成金融中心一个重要条件,金融中心的主要货币交易也来自于这种主体货币,比如纽约背后是美元,伦敦背后是英镑,法兰克福背后是欧元,东京背后是日元。香港是世界第第三大金融中心,但是港元能算世界货币吗?也算吧,但是国际化程度肯定没那么高。而且港元其实是美元的影子。

大家可能不知道,港府并没有自由发行港元的权力,港元完全以美元为锚,有多少美元才能发行多少港元,香港也没有央行,港元的发行分散在几家商业银行手里。而且港元和美元之间一直是联系汇率,也就是汇率不变(不是完全不变,是在一个很小范围内浮动,超过这个范围港府就会下场干预)。这么干的好处是维持港元的稳定,汇率不变加自由兑换,某种程度上持有港元就相当于持有美元。毛病是完全受美联储政策的影响,港元必须跟着美元的利率走,否则就会引发套利资金入场,而调控利率是政府最重要的金融手段,没有这个金融当局也就是个摆设。蒙代尔不可能三角理论已经把这事说清楚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百度。

所以单靠港元的体量和对美元的从属地位,不可能支撑起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的地位。

能给香港站台的还是人民币。

人民币是特别提款权里的五种主要货币之一,作为世界货币,必须要给全世界的投资者提供交易人民币的渠道,而人民币最重要的离岸交易中心就在香港。

比如老外想来中国投资实业,拿着外币肯定是不行的,必须得先换成人民币。我们因为担心金融风险,在岸市场对外币兑换人民币有很多限制,各种审批手续非常繁琐,挣了钱换成美元想走的时候也需要各种审批。在香港就不一样了,手里的钱可以人民币和美元之间随时切换。资金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大家觉得安全方便,自然也就愿意经过这个通道。

或者通过香港投资内地股市,我们不是开通了沪港通和深港通嘛,老外只要开一个账户,可以很方便的把美元兑换成人民币,通过这个特殊通道进入A股,这中间兑换人民币、开户、买卖、套利每一个环节都会涉及和人民币的金融交易。

还有那种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融资,或者发行债券,不管收到的是美元还是港元,最后都要兑换成人民币,这中间又会产生大量的兑换交易。

大家看出来了吧,香港的金融交易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在国内国外之间搭了一座桥,资金在桥上流动就会留下买路财,香港就坐在那儿收钱,这一笔一笔的税费就是所谓的服务费,我们常说的香港服务业发达,主要是指这个,不是大家想象的按摩修脚理发什么的。

至于为什么非得要这么一座桥,其实也说清楚了,如果直接开放,对大陆和外资来说都有顾虑,外资担心大陆政策变化,钱埋在里面出不来,大陆担心索罗斯这种金融大鳄进来兴风作浪,互相都小心翼翼。有这么一座桥就不一样了,我们能够监控外资的走向,外资可以随时离场,大家自然也就放开手脚。

戴金岑
共产主义者
查看“戴金岑”的所有文章 →

相关推荐